今天搶到了一張百老匯《1776》的折價票,本來以爲會是去看一場正能量教育,就像愛國主義電影,沒想到故事內容比我預料的要有趣得多,也深刻得多。
這是一個從1776年6月到獨立日,以簽署《獨立宣言》的各州代表爲主角的故事。那時候的州代表,清一色的男性,而《1776》則是故意選了全女性(或變性)演員。開始時我覺得就是個宣傳點,看着還挺出戲的。但隨着故事的深入,那種違和感也逐漸被忘卻。我終於明白爲什麼說好的演員,不需要長得跟角色像,光憑演技,就能讓觀衆覺得這就是這個角色。
《獨立宣言》的內容縱使不是美國人也至少略有耳聞,它的精神可謂劃破時代,也給寫出和簽署《獨立宣言》的那些州代表塑造了一層光輝,讓人崇敬他們的先見和魄力。然而事實上,《獨立宣言》的誕生和簽署遠比歷史書上的寥寥幾筆坎坷。
下面的內容要劇透了。在此之前,我先給這個秀打個分吧。
如果滿分是五分的話,我覺得《1776》故事5分,音樂3分,總體4分,值得一看。
好了,下面開始劇透。
1776年的6月,英國的大軍快要打到紐約,華盛頓迎戰,贏面卻是未知。那時候的許多州代表,都對打勝仗沒有信心,這是他們不同意獨立的一個原因,其中代表是馬里蘭的州代表 Samuel Chase。還有州代表,對英國有深刻的歸屬感,希望尋求和解而不是對立,其中代表是賓夕法尼亞的州代表 John Dickinson.
故事開始不久,獨立的投票被提議必須全票通過,這個提議居然還獲得了過半數支持,因爲如果有哪個州不贊同獨立,就等於那個州會站在英國那邊。那時候本來就勉強過半的州支持獨立,明顯提案會被否決,於是 John Adams 才提出要有一個共同目標,於是才有了寫《獨立宣言》的需要。
故事的高潮,是南部各州對《獨立宣言》裏面關於譴責奴隸制的段落的反對。而這個段落,爲了爭取到南部各州的支持,最後也真的被刪了。那時候富蘭克林提出,“they must first win independence before there is any hope of abolishing slavery”. 知道點歷史的我,想起了後來的南北戰爭。於是我深刻感受到了歷史的前進是一步步來的。即便心中有理想目標,爭取變革時也不能理想主義。動議必須目標明確,需要妥協。即便是《獨立宣言》這樣偉大的篇章,即便是譴責奴隸制這種在後世無比正確的段落,也曾經妥協。而妥協並不是放棄,只是等待一個更合適的歷史時機。
秀後還有個二十分鐘的演員問答環節。劇團的六個成員出席,回答了觀衆的兩三個問題。她們提到了自己的家族歷史和美國間的聯繫,其中有非洲人、有印第安人、有非美籍哥倫比亞人,無獨有偶的都是少數族羣。這些少數族羣背後的歷史,很好地印證了《獨立宣言》裏那句“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