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re this post on:
上了些線上課程,也學着寫了一些英文詩,我卻不確定,我寫的詩在專業人士眼裏,是打油詩,還是真的有詩歌的樣子。歸根結底,我覺得我還缺些鑑賞英文詩歌的訓練。
說來也奇怪,網上要找英文詩歌寫作課,一抓一大把,但要找英文詩歌閱讀課,卻鳳毛麟角。找來找去,我終於在Udemy上找到個 Learning to Appreciate Poetry. 課程評分不算高,只有4.2。看了一下課程內容,卻似乎挺合適。這是個總共兩小時的課程,裏面介紹了九個詩人和九首詩。對於我這個沒上過英語文學課,連英語著名詩人都數不出一個手掌之數的人來說,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入門課正是我想要的。
雖然期待不高,但第一節課卻讓我有點恍然大悟。
第一節課是Introduction, 也就是介紹英文詩歌的一些基礎概念。已經上過英文詩寫作課的我,當然知道Meter, Rhyme, Verse這些基礎概念。但是誰說按格式寫出來的就是好詩了?中文的打油詩,還都押韻壓得挺好呢。
讓我覺得恍然大悟的,是和這些格式一起強調的Figurative Language(比喻),也就是 simile(明喻)和metaphor(暗喻),以及對應的詩歌的例子。
simile(明喻)
本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,但被特別指出來以後,我才發現在詩歌裏這種手法真的用得特別多,有時候多得幾乎是每句都有。
聯想一下其他的文學形式,例如小說,要是把這麼密集的比喻放進去,保準這小說根本沒人能看懂。
我記得之前上的英文詩歌寫作課,有提到poem和prose的區別,大致是說:
Poem says a lot of things in very few words;
Prose says very few things in a lot of words.
那時候不太理解,但這時候想想,如果每句詩都是比喻,都隱含字面以外的意思,那確實是挺濃縮的。這大概就和中文詩的用典一樣。什麼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”,什麼“可憐夜半虛前席,不問蒼生問鬼神”,一句道盡萬千言。
把詩歌的比喻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的,是課上介紹的 Robert Frost 最著名的一首詩,The Road Not Taken.
這整首詩就是一個比喻,以鄉間的分叉路,比喻人生的選擇。詞句簡單,適用性和啓發性卻極強,使這首詩成爲 Robert Frost 被引用最多的一首詩。
除了比喻,詩歌鑑賞課還提到了和讀音相關的用詞法,即alliteration(头韵)、assonance(半谐音)和 onomatopoeia (擬聲),也舉了些例子。
alliteration 头韵
assonance 半谐音
onomatopoeia 擬聲
我覺得這幾個讀音相關的手法是很有英語的語言特色的,可能也只適用於拉丁字母體系的那些語言。而要欣賞這些手法,光看是不夠的,需要把詩大聲讀出來。
中文詩歌當然也有讀音相關的手法,平仄就是,而且比英語的要求嚴格得多。但語言體系不同,硬要比較,就顯得不倫不類了。
總之,兩小時的課下來,我的感想是,讀英文詩,光理解詞語字面的意思是不夠的。尋找字面背後隱藏的意思,把詩大聲讀出來,才能真正欣賞詩歌。
然後我回頭翻翻自己之前寫的詩,果然是沒多少一語雙關。所以即便能嚴格遵循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格式,也只是打油詩吧?好消息是,我看到了改進的方向。
最後引用一下 Wordsworth 對詩歌的定義作爲結尾吧:
What is a poem?
The outpouring of powerful emotions,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.
Wordsworth
Rel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