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美国工作了十年。呃,没有十年,因为我在满十年前的两个月辞职了。忽然想写一下美国的职场文化。虽然我没有在中国的工作经验做对比,虽然我只是曾受雇于两家公司、两个行业、一个职业,但有什么关系呢?就用这篇文章作为我的十年职场纪念吧。
你可以叫亚力,也可以叫山大
和我从同一个学校毕业,同一时间到同一家学校就职的,有四个中国人。在公司的系统里,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却叫做卡尔(Karl)。为什么呢?不是因为他是香港人或ABC,只是因为他为了好读好记,在简历上把自己的名字写作了卡尔。简历上的名字是可以随便写的吗?
后来我发现,其实不只是好心不想挑战美国人民智商的外国人会给自己起化名,美国人自己也经常干这种事。有一次,一个新来的小秘告诉我她叫Cat,我以为她是开玩笑的。后来才知道,Cat是Catherine的缩写。
层出不穷的名字缩写,大概就是美国人的常用名和证件名(legal name)可以很不一样的原因吧。例如Liz是Elizabeth 的缩写,Bill是William的缩写。
让我深得常用名精髓的,是和我合作的一个组的人的名字Xander. 认识这人后我就一直在猜,这是哪国的名字呢?直到有一天,我终于知道了他的正式名字是Alexander. 我惊呆了几秒。Alexander的缩写难道不是Alex吗?原来,常用名是喜欢怎么叫就怎么叫啊。
反向的性别歧视?
听说在中国由于女性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庭责任,企业一般默认三十岁后女性会把重心转向家庭,于是在同样条件下一般会优先选择男性。在美国,企业是绝对不敢明目张胆地这么做的。首先,性别、年龄、种族这类可以作为歧视标准的信息,是绝对不会被要求放简历上的,更别说放照片了。当然,真人最终总是要见的,是男是女,是老是嫩,是美是丑,最终总会被知道。而要证明企业是因为性别之类的原因而拒掉申请者,对申请者来说是很难的事。于是,据说政府有许多的激励措施,让企业更有动力雇佣少数群体。具体的激励措施是什么我不知道,但业界普遍存在着逆向歧视的说法。
例如,当我面进IT界一家著名的FANG公司后,同学告诉我,我们的同学里面这家公司的男性都面挂了,而女性都过了。作为一枚女生,听到这个说法我稍稍感到有点不舒服。但我很快发现,diversity hire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说法。
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?我没有参加过面试评审,无从得知所谓的diversity是不是真的有影响,有多少影响。但我参加过面试官培训。所以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,至少在面试内容上不存在歧视。事实上,作为大公司的一枚渺小的面试官,我主要的目标只是赚取面试时间积分而已。
我观察到现在,能发现的唯一“歧视”,是各种专门针对女性的招聘活动。这些活动一般是宣传女性在公司的成功故事,鼓励其他企业乃至行业的女性跳槽过来。但这些活动,顶多也就是让女性更容易通过简历筛选环节,后面的面试和评分都是一样的。而鼓励女性从事IT业,并不是一种歧视行为。相反,是政府喜闻乐见的。
如果逆向歧视是存在的话,作为一名女性,我是受益者,而作为一个亚洲人,我是受害者。我不敢说我的观点绝对中立,但无论从受益者还是受害者的角度,我觉得美国的职场状况和我听说的中国职场状况比还是好很多。希望有一天,性别年龄种族照片婚姻状况这些私人信息,能从中国的简历上消失。
程序员是青春饭v.s.我们不招毕业生
在中国,有一个普遍的看法是,程序员是青春饭,如果不能在三十岁(也有人说四十岁)前转到管理岗位,将会前途暗淡。甚至,我还听说过有企业用各种借口裁掉三十岁以上员工。当然了,对于中国的职场,我的一切信息都是道听途说。不过我想说的是,美国的IT界,和这种画风有点不一样。
我之前所在的FANG公司,今年停招毕业生。除了以前在公司实习过并拿到return offer的,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。就算面试过了,也没有offer. 与此相对的,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招聘如火如荼。为什么呢?
或许在大众的认知里,码农是个体力活,而年轻人耐加班,因此码农只能年轻的时候干。或许有些码农也是这么想的。但作为一名资深码农… 好吧,其实我也没有那么牛逼,但至少我的职称确实可以翻译做资深码农,而我也拿了许多大小著名IT公司的资深码农offer,装一下总可以吧?咳咳,我想说的是,根据我十年职业生涯掉进去过的坑看,经验,或者说从经验中总结出的最佳实践,真的很重要。
怎么判断代码写得好不好?不是说时间复杂度最牛逼的最好,也不是代码长度最短的最好。许多时候,牺牲时间复杂度换取的代码可读性,牺牲代码长度换取的扩展性,才是资深码农的价值所在。
其实,即使不转管理岗位,码农越资深,平均写的代码可能越少。许多的精力,其实是放在需求的确定,项目的设计。一个好的设计,可以避免许许多多的坑。有些坑,如果一开始没躲过,可能会和项目一起存在一辈子。
因此,码农的级别可以从三级一直升到九级,如果你足够牛逼,可以让公司为你再创造一级。即使不从事管理,即使不创业,码农的职业发展也可以是无止境的。当然了,九级对于绝大多数码农来说,可能比成为一个新创公司的CEO更加遥远。什么概念呢?大概就是爪哇之父那个级别的。
所以说,其实码农和律师、银行家、医生这些传统职业差别真不是那么大。哪个行业年轻的时候不需要努力呢?
最大的坑是移民坑
是谁说美国好移民的,我真想把他拉出去暴打一顿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美国应该是全世界可以移民的国家里最不好移民的国家之一了。在这里,并不是你找到工作就能拿到工作签证,也不是你足够优秀就能拿到签证,而是要通过抽签。于是除了那些经济不景气的年份,每年都有许多优秀人才,因为运气不好,而无缘美国梦。更可恶的,是这个抽签系统需要在四月递交申请,却要到十月签证才会生效。有多少人,能优秀得让公司耐心等六个月呢?为此,美国发明了个OPT给留学生做缓冲。即便这样,什么长时间的毕业旅行,什么体验一下不一样的职业,想都不要想。而谁要是想我当年那么天真地加入了个不用抽签的非盈利机构,在拿到绿卡钱就注定只能被它剥削。
如果仅仅只是这样也就算了。那美国绿卡最麻烦的,其实是针对国别的排期。在职业移民这个类别,由于申请的人多,印度人民的排期都到十年后了。中国人民稍微好点,平均五年拿卡。其他国籍的,因为不用排队,只需要手续时间,一两年就搞定了。
这难道不是明晃晃的针对出生地的歧视吗?不好意思,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,那是对美国人说的。
最近提出了一个新法案,取消国别限额。听起来不错吧?但这个方案,却收获了中国移民最大的愤怒。为什么?因为印度排队人数的可怕,这个法案将导致在几年里美国都只有印度移民能拿卡。
其实,我原则上是支持消灭这种明晃晃的国别歧视的。但因为历史上的愚蠢错误,而让现在的人作出牺牲,难道就公平吗?
当然了,美国的移民问题远不止此。在我看来,美国最大的移民问题,是这个国家对移民包容性的逐渐丧失。这个曾经的移民国家,有多少人觉得移民抢走了他们的工作,偷走了他们的福利?当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把传统行业传统职位取代的时候,没有人敢对代表未来的新兴行业说不。相反,他们把愤怒释放到了弱势的移民身上。他们把特朗普选上台,可以说是对美国移民传统的诀别。从此以后,美国第一,美国人第一。
这里流行炒老板
在美国IT届,一两年跳槽是常态,四五年不跳槽有点怪。什么忠诚度,在这里似乎一点都不重要。跳槽其实挺累的,为什么大家爱跳槽呢?这就要来算一笔账了。
美国的科技公司,给码农的钱一般分为三个部分:工资、奖金和股票。其中股票这个东西,一般是分四年给的。换句话说,四年后,股票这一块就没有了。当然,为了留住好员工,公司一般会根据员工表现每年给些refresher,也就是新一块的股票。这个也是分四年给的。这样四年以后,股票这一块落差不至于那么大。落差不那么大,但还是有落差啊。那干嘛不跳个槽重新拿个offer?
另一个问题是,随着员工的经验增加,这个员工其实是越来越值钱的。但是如果不升职,每年的工资涨幅可能还不如通胀。而即使升职,拿到的也是这个级别的标准包裹,而不是企业挖人时给的那种大包裹。几年下来,老员工可能会发现自己干的活最多最好,拿到的钱却不如新员工。是可忍孰不可忍!
再一个问题,是现在的IT业像二十年前的金融业,正是蒸蒸向荣的时候,而人才储备却还没有培养起来。这就导致各大公司为了争抢人才,开价越来越高。如果给一样的钱,人家为啥要跳槽?肯定得给人点动力吧。于是,跳个槽,收入涨个百分之十是少的,升职也不是不可能。
工作混得不如意?不受领导赏识?升职遥遥无期?直接炒了老板,换一个钱更多职位更高的不就好了。面一家不中,再面一家,反正都是那类问题。准备一次,就可以大杀八方。
还有一个问题,是退休金。我在中国的父辈,一生只为一家公司工作过。退休后,每年会拿到退休金,直到死去。美国其实也是有退休金的,但现在只存在于政府部门之类的很少的地方了。大多数的企业,给员工提供的是另一种替代品,叫401K(非营利机构的话是403B)。
什么是401K呢?这东西一开始其实只是一个税法漏洞。这个漏洞允许人们把一部分钱另外存起来作退休之用,存的时候不扣税,取出来的时候才算收入税。这部分钱,如果投资得当,退休时会比存进去的时候增长许多。加上退休后收入一般比工作时少,相应的税率也少,因此最后就相当于把税金省下用来投资,然后最后付出的税率还少。这个漏洞一开始是被公司高层利用的,后来政府发现了,说公司想用这个漏洞可以,但这个退休投资选项必须对所有员工开放。
企业发现,这其实是个好主意。因为付退休金的话,企业根本无法预期员工能活多少年。如果员工寿命很长,企业就得一直付退休金。而如果是401K,企业只需要给一系列投资方案,或许还有按员工存入401K的钱按某比例(一般50%到100%)付一笔钱进员工401K。一旦员工离职,就和企业再没关系了。换句话说,只有员工给企业赚钱的时候企业才需要为这个员工的退休付钱,多划算啊。
于是相应的,员工也不再需要为了退休金而长期为一家企业服务了。爱跳槽就跳槽,反正401K是自己的。
更有甚的,是有些企业连401K都不提供的,员工要为退休做准备的话只好自己去存IRA什么的,那更跟企业没关系了。既然如此,何须忠诚呢?
听上去很自由很美好,但这其实只时候懂得理财的人。美国有太多太多的人,习惯了提前消费,或受生活压力所迫,401K或IRA根本不存钱。这些人退休后只能靠微薄的社会保险。2019年,社会保险平均一个月1461美元,最多2861美元。这点钱,至少在纽约是活不了的。这些美国人大概都很“乐观”地觉得自己活不到退休吧。
一张办公椅值多少钱
本来我也没有留意到的,直到有一天公司要搬办公室,换了一批新家具,同事顺手查了一下,才惊呆地发现,一张办公椅竟然价值八百多美金。这家公司是个非营利性机构,工资福利都比较抠门,所以我当时很惊讶,公司怎么会花这么大的假期买办公椅。然后没过两年,我发现自己年纪大了,腰不好了,还真的只有这么贵的椅子才能让我久坐不腰疼。
后来跳槽,我还专门留意了一下办公椅,打听到是更贵的价值一千多的椅子,才松了口气。入职以后,发现不但椅子牛逼,公司还有专人根据你的需求调节椅子、桌子和显示器高度。
不过后来想想,我就明白为啥公司这么舍得了。想想码农的平均时薪,如果一张一千多块的椅子能让腰不好的员工专心工作,这么点投资真的不算什么。毕竟一张椅子,还抵不过一个好码农一两天的工资啊。
加班与偷偷加班
美国人民加班吗?这个真得看行业看公司。朋友所在的金融业,据说是赚钱越多的部门加班越厉害。我以前所在的非营利机构,除了刚毕业的两三年比较有工作热情偶尔会加班,后来我大多时间是迟到早退的。当然,赶项目时还是会加一下,但总体是打酱油模式。
重点还是来说说IT界吧,毕竟国内的996,也是出自IT界。我之前就职的这家IT公司,是FANG里压力比较大的。但具体加班的程度,还是得看组。我知道的最忙的一个组,好像是每天八九点到公司,晚上八九点走,周末也加班。嗯,大概和国内的996差不多吧,甚至更忙些。但这个是特例了。以前我组的一个牛人,基本没见过他加班,工作照样完成得好好的,还升职了。当然,大多数的人,应该是介于这两者之间。没有996,也不能完全不加班。当然,据说许多初创公司会更忙,究竟忙到什么程度,我就不打算考察了。
这里我要说的,是一个有趣的现象。美国的公司至少在表面上还是很看重工作生活平衡(work life balance,简称wlb)的。996是福报这种话没有哪家公司敢说,一但问到wlb,标准答案一定是我们很关注员工的wlb.
那么所谓的关注,到底有什么行动呢?就拿我刚刚说的我知道的全公司最忙的组举例吧。这个组在调查员工满意度的脉动调查中,在wlb方面被全组打零分。这分数太不好看了,小组经理决心改善,于是规定小组从今以后周末不许加班。一旦发现谁周末有代码更新,就要批评。周一忽然出现许多代码更新也不行。
然而,工作量并没有减少。公司每半年一次业绩考核,如果没有突出成绩,轻则扣奖金,重则辞退。工作完不成,又不让加班,难道等着差评吗?当然不。大家只是从明着加班变成了偷偷加班。只要你不要星期一一早发一大堆代码,谁知道你代码啥时候写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