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看到阿加莎·克里斯蒂的《無人生還》時,我感到推理小說已經被寫絕了。但當我看到雷蒙德·錢德勒的《漫長的告別》,我還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。並不是說它的謎題有多難,佈局有多精巧。對我而言,最美妙最震撼的謎題是敘述性詭計——有甚麼比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更能讓人大叫“原來如此”的呢——而克里斯蒂無疑是此中的王者。錢德勒給我的震撼,是他美妙得有如散文,真實得有如錄像的文筆。
《漫長的告別》的文學水準,甚至壓過了我一度以為是文藝之冠的村上春樹。據說村上春樹把錢德勒的《長眠不醒》看了三十六次。這本書我還沒看,不過如果它有和《漫長的告別》一樣的水準,那我一點也不會奇怪村上春樹這麼做。通常推理小說只能讀一次,在知道了謎底以後,讀它就失去了趣味。即便是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《無人生還》,如果我讀第二遍,也最多只能佩服克里斯蒂佈局的精巧,而不可能享受面對最後一張的驚訝了。《漫長的告別》卻是一本可以讀很多遍的書。錢德勒文筆的厚重,讓它超越了純粹的智力遊戲,上升到了文藝的高度。
我非常欣賞錢德勒的那種誇張卻生動的類比。例如,他不說又寬又大的門,他說門足以跑過一群大象。我也欣賞錢德勒描寫場景的細膩。我往往可以身歷其境,不但看到,摸到,聞到,還能從內心感到各個場景的意義。這裡的佈局不再是為詭計而設計的地圖,而成了真真正正的生活寫照。能給推理小說如此強烈的真實感,錢德勒是我所見第一人。我更欣賞小說中快速切換的鏡頭。沒有一處拖泥帶水,處處餘韻無窮。
據說錢德勒創造了西方小說史上的黑色革命,使得西方mystery小說有了今天這樣的佈局,從《007》到《達芬奇密碼》,從希區柯克到《沉默的羔羊》,處處留著黑色革命的殘影。我本以為只是誇張,到真正讀到錢德勒的作品,才開始相信這確實是劃時代的巨著所具有的分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