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re this post on:

Economist(《经济学人》杂志)从上上期开始新开了中国专栏,之前关于中国的文章都是放在亚洲版下的。而能够以国家独自作为一个栏目的除了中国,就只有美国了。从这个迹象看,中国已悄然占据了全球Number 2的地位。其实在Economist特设中国版之前,在我订阅的一年以来,亚洲版就从来缺不了中国相关报道。另外还有一期有关于中国的特别报道(Special report)。

但最让我感叹的,是Economist对中国热门话题的把握。几天前,我看到校内和微博出现了“休假式治疗”这个新词和对这个词的讽刺,由于用词隐晦,当时并不知道讽刺的是什么。然后看到了对王立军和薄某人的讽刺,但还是不知所云。再然后,收到最新一期的Economist, 里面居然有对这个热门却又隐晦的事件的报道,题目是Reporting Chinese politics – Hidden news (《报道中国政治——隐藏的新闻》)。文章中包括了事件引起中国网民关注的起源,“休假式治疗”的由来,以及网民的反应。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立足在中国政治新闻传播渠道这个高度,因此并不局限在事件本身,而更超然于事件之外。

相较而言,中国内部的媒体,要么只能充当政要的“喉舌”,无法取得公众信任;要么只能通过小道隐晦地传播,真言中夹杂着虚妄,提供消息却缺乏有质量的分析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导致的结果,一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,二是公众判别力的发育不良。媒体的职责本来是作出可信的报道,给出有水平的分析。但官方媒体发布的一面倒的受管制的消息如可可信?很多人认为通过微博等新媒体传播的新闻更可信。然而,通过个人作为消息源而传播的信息注定是良莠不齐的。在140个字符的限制下,理性的分析是有限的。微博中传播的观点很可能是公众的观点,但是公众,正如《乌合之众》中所说的,存在着许多问题:

  • The disappearance of brain activity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medullar activity
    脑力活动的缺失
  • The lowering of the intelligence and the complet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ntiments
    智力的下降
  • The transformed sentiments may be better or worse than those of the individuals of which the crowd is composed
    情绪的转变

简单地说,就是公众易受煽动。于是,传播最广的新闻,往往是煽动性最强的新闻。新闻可能是真的,也可能是假的;可能是有益的,也可能是有害的。受善人所用则为善,受恶人所用则为恶。

中国的媒体环境很是令人忧心。虽然我很高兴能看到Economist关于中国的及时的有质量的分析报道,但对一个国家的时事最有水准的分析居然出自外媒,实在令人叹息。

 

Avatar Charlotte Guan

Author: Charlotte Guan

為求功名寒窗度,
迷途辛酸堪回首?
求學求職皆藉口,
只為識聞萬里游。
琴棋書畫皆嘗遍,
心夢隨緣自沉浮。
一朝見得伊人面,
四海八荒任去留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