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re this post on:
“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兮僩兮,赫兮喧兮。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!”这样的句子,怎么看都是情诗,况且这些句子还出自《诗经·卫风》,更可能是民间的情歌。而《大学》却偏要把它比作品德,无论如何解释,都显得牵强俯会,连断章取义都算不上。《大学》出自曾子或曾子后学,可见在那时就已经有牵强俯会的风气了。而后人再去诠释《大学》,那么对本意的理解,如何能不像差十万八千里呢!
令人疑惑的是,既然能写出《大学》这样的传世之作,曾子等人必然还是有学问的人。那么为什么非得引前人文字,作断章取义之举,而不另立新书?名人之言,虽可为鉴,但莫非寻求真理,就只有从先人之言吗?为何不想一下比人言更可信的实证,却非要以人言为准呢?圣人也会犯错,这不是那些古人也应该知道的道理吗?
由此想到了清代的考证学。花了一个朝代的人的功夫,却只是去考证前人的文字。即便得到了文字的本意,又如何能保证所谓的本意不会被另加诠释呢?古人抒发自己的思想,却非得借圣人的言语作载体。那么后人要抒发思想,必须对圣人的言语另作解释,从而必须推翻先人的解释。当解释一次次被推翻,又有谁能肯定这次推翻后总结的是真理呢?
古人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,是受了独尊儒术的影响吗?但曾子的时代应当还没有这回事。那么,是因为缺少实证的方法吗?但为何中国以引经据典为风而西方却没有呢?或许在中世纪是有的,只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改变。那么,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清代考证学,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像文艺复兴这样的辉煌呢?
Share this post on:
Avatar Charlotte Guan

Author: Charlotte Guan

為求功名寒窗度,
迷途辛酸堪回首?
求學求職皆藉口,
只為識聞萬里游。
琴棋書畫皆嘗遍,
心夢隨緣自沉浮。
一朝見得伊人面,
四海八荒任去留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